人們印象中“高大上”的海歸,在深圳就業情況如何?近期,深圳市僑辦僑聯海歸項目課題調研組針對深圳留學歸國人員進行了創業、就業情況調查。12月4日,記者從深圳市海歸協會方面獲得這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工作經驗是決定海歸薪酬高低的重要因素。深圳海歸月薪在 6000?10000元的區間比例最多,占60%以上。已就業的深圳海歸人員,在薪酬上和非海歸差異并不特別明顯。
群體 80后為留學主力 深圳男海歸最多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海歸群體中男女比例相差較大,男性比例遠高于女性,男性占62.79%,女性占37.21%。海歸群體年齡段覆蓋60后至90后,其中80后海歸最多,占77.9%,其后依次是90后(12.79%)、70后(6.98%)和60后(2.33%)。
深圳的歸國留學人員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以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為主,占總人數的半數以上。據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數據統計,2013年引進的留學人員求學于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較2012年的35個國家和地區更為廣泛。
海歸群體學歷主要以碩士研究生為主,在海外主修專業以經濟和人文學科為主,達占70.93%,工程學科僅占8.14%。
薪資 薪酬優勢不明顯 多數月薪未過萬
以前的海歸回國就業普遍受到外資公司、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的青睞,薪酬豐厚,如今這種情況只出現在高端海歸人才身上。調查結果表明,很多企業選拔人才時沒有特別區分海歸和非海歸群體,在起薪、升遷等方面,與非海歸相比,海歸競爭優勢并不明顯。調查發現,海歸的專業背景依然十分重要,直接影響個人在行業內的晉升機會、職業空間以及薪酬高低。
此外,記者看到海歸對薪酬期待值漸趨理性。調查顯示,工作經驗是決定海歸薪酬高低的重要因素。深圳海歸月薪在6000元?10000元的區間比例最多,占60%以上。已就業的深圳海歸人員,在薪酬上和非海歸差異并不特別明顯。部分海歸表示,相比于上海、北京等城市,深圳國際化大公司、大企業較少,以中小型企業居多,良莠不齊,福利體制不完善,在深圳生活成本高,有較大壓力。盡管如此,海歸們能理性對待薪酬待遇,更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學習空間。
優勢 九成半年內就業 多選擇金融行業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海歸整體就業形勢比較樂觀,就業難現象并不突出,90%以上的海歸能在3?6個月內找到工作。
此外,海歸就業多青睞于熱門行業,如金融及相關服務業、電子信息技術、教育科研和文化創意產業等。據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2013年選擇在深圳就業的2632名留學人員中,從事工作領域排在前五位的是金融業(386人,占18%),制造業(127人,占 5.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22人,占5.7%),教育業(80人,占3.7%),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79人,占3.7%)。
趨勢 創業意愿較強烈 “海鷗”群體增多
創業海歸人數或進一步增加。調查結果顯示,88.37%的海歸有比較強烈的創業意愿。計劃在深圳創業5年以上的海歸比例達到63.95%。
海歸創業群體呈現年輕化、低齡化趨勢。在深圳,80后甚至90后海歸紛紛加入創業大軍。從海歸創業的領域看,較多集中在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其中在深圳留學人員創業園中,七八成的海歸創業領域集中在信息產業。
調查還發現,在深圳“抱團創業”的海歸越來越多,通常一個團隊至少2至5人,一般的形式是導師帶著學生創業同事一起創業或朋友一起創業。
此外,“海鷗”也逐漸增多,“海鷗”是指那些頻繁來往于國內和海外的特殊留學生群體,主要包括回國創業創新的新僑和向海外投資移民的企業家。他們并沒有徹底定居中國,他們的事業、企業或合作項目往往跨越國內外,他們的思想意識已經從過去的“人回國服務”轉變為“智力回國服務”。
建議 擴大留創園規模 開辟“綠色通道”
不過,海歸在創業中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像海歸創業者缺乏對國內政策信息的了解渠道。深圳市政府雖然針對海外人才制定的一系列鼓勵政策,但政策主要傾斜高層次人才,覆蓋面小,對傳統行業的支持不夠,缺乏資金上的支持。
針對深圳市海歸歸國就業創業的困難及問題,深圳市僑辦僑聯海歸項目課題調研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希望政府可以制定多元化扶持政策和服務體系。二時擴大留創園的規模,提供更多優惠條件、給予資金扶持等方式,為海歸創新創業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此外,希望能為留學人員歸國開辟綠色通道,在科研經費、出入境、知識產產權、工作報酬、職業資格、落戶和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