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第二屆肇慶人才節上,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科創”成為灣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能,肇慶要乘勢而為,搶抓機遇,加快后發追趕的步伐。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內幾大城市群中發展最不均衡的地區?!鄙昝骱普J為,這種不平衡可以通過人均GDP來衡量,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劃分為四個梯隊,其中,香港、澳門是第一梯隊,2018年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廣州、深圳、珠海是第二個梯隊,2018年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佛山、東莞是第三梯隊;江門、肇慶在第四梯隊。
“在這種發展不平衡中,我們能看到肇慶的機遇?!鄙昝骱普f,只要肇慶將宜居環境越做越好,營商環境越做越優,把制度壁壘、產業準入等問題解決好,肇慶就能吸引到更多轉移投資。
那肇慶到底要吸引哪方面的轉移投資?申明浩通過梳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脈絡給出了答案。
申明浩說,改革開放后, “前店后廠”模式推動香港把制造業大部分轉移到珠三角地區,珠三角成為世界工廠,香港成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的樞紐和中心。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前店后廠”逐漸推動了服務業的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得到強化。
如今來到了大灣區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申明浩認為,一線城市尤其是廣、深、港、澳等大灣區的中心城市,所共同的訴求均為“科創”。他強調,世界發展最好的最頂尖的區域,例如其他三大灣區,都是科創中心,“科創”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
在申明浩看來,大灣區制造業要上下游聯動發展,當前制造業主要是下游有相對優勢。不過相比于世界其他主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能力還有一定差距,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個發展空間同樣是肇慶實現后發追趕的空間所在。
當前無論是美國、德國還是日本,這些發達國家都瞄準了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定的硬件基礎,而且全球最重要的智能制造硬件都在粵港澳大灣區,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可能成為智能產業革命的引擎。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貿易發達,供應鏈完善,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成為全球產業運營平臺。
再次,5G發展如火如荼,粵港澳大灣區內有業內領先企業,同時擁有良好的應用場景,所以,粵港澳大灣區也有望成為萬物互聯的時代先鋒。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首席研究員張仕元則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肇慶的機遇不僅在于其產業后發優勢,還在于其生態歷史文化優勢。他建議,接下來,肇慶一方面要加快布局新技術新產業,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發展文化旅游、大健康產業,將自身的生態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發揮到極致。
【記者】林洛峰
【作者】 林洛峰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