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時,“趨熱避冷”是很多求職者的思維定勢。銀行業、IT業等熱門行業往往意味著高收入、高福利和長遠的發展,而農林牧漁業、傳統制造業等行業卻總給人收入低、工作枯燥的印象。因此在人才市場中,熱門行業總是人滿為患,冷門行業常常乏人問津。
擇業不宜只盯著熱門行業。首先,行業的冷與熱是相對的,前幾年互聯網業曾紅極一時,但互聯網泡沫破滅時,下崗失業的人也不在少數。其次,熱門行業中也有冷門職位,而冷門行業中也有熱門職位,行業前景不等于職業前景。譬如,在IT行業,也有和計算機幾乎沒有必然聯系的崗位,如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等;同樣,在非IT行業,也需要大量IT人才進行系統的開發、設計和維護。
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職位
據某網站最新數據,近期職場中排名靠前的熱門行業有加工/制造業、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技術、生物/制藥/保健、耐用消費品、咨詢業、快速消費品、貿易、廣告業和房地產業等,這些行業的應聘人數往往是職位數的倍數。
在這些熱門行業中,同樣存在著熱門職業和冷門職業。一般來說,與產業鏈發展直接相關的核心職位往往是熱門的,個人發展空間很大;而從事外圍性、事務性工作的,通常是冷門,發展空間有限。
熱門行業的熱門職位大致有以下這些,供求職者參考:
加工/制造業:供應商開發工程師、供應商質量改進工程師、設計工程師、生產/工藝工程師、項目經理;
信息技術/互聯網:手機研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游戲策劃、游戲研發工程師、無線電射頻工程師;
電子技術:IC設計工程師、芯片測試工程師、機電工程師、電氣工程師、數字電視研發工程師;
生物/制藥/保健業:高級醫藥代表、銷售總監、技術工程師、機械工程師、醫藥產品研發人員、QA工程師;
耐用消費品行業:銷售經理、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經理、生產經理;
咨詢業:客戶顧問、項目督導、管理咨詢項目經理、IT咨詢師、心理咨詢師;
快速消費品行業:銷售總監、區域銷售經理、銷售主管、物流經理、市場營銷經理;
貿易:國際貿易經理、國際貿易專員、采購經理、項目經理、國際采購工程師。
冷門行業的熱門職位
冷門行業也有熱門職位,不信?看看這些:
農業科技人才:農業是不折不扣的傳統行業??涩F代農業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春播秋種”了。在一些現代農業園區,對技術人才的要求非常高,范圍也相當廣。據某網站信息,市場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需求主體不僅包括傳統的農、畜、牧業,還有生物工程、海洋養殖耕作等新型企業,另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營銷等專業人才也供不應求。
模具設計師:制造業也是老牌傳統行業,其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不夠舒適的行業特點,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但近年來,模具設計師已經成為人才市場中的新貴,高級模具設計師動輒月薪上萬。
專利代理人:知識產權業在人才市場中一直不溫不火,專利代理人卻是當之無愧的熱門人才,一直處于高度緊缺的狀態。盡管專利代理人考試通過率一向偏低,還不到10%,但2004年上海的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卻吸引了近8000人應試。
園藝工程師:園林綠化也屬冷門行業。然而近年來,園藝工程師、景觀設計師等“綠色人才”卻一路走強,園藝工程師還數次入選某網站的“職場10大人氣職位”之列。
擇業須有前瞻性
市場瞬息萬變,冷門、熱門也在不停變化。想從事熱門職業,關鍵要有前瞻性,以成長性強的職業作為自己的目標。歸納起來,前瞻性體現在這幾個關鍵當口:
1、填報專業時。職業規劃從選擇大學專業時就該開始。高考填報志愿時大多數人也以熱門行業作為風向標,其實這樣很危險。前些年金融行業火爆,報考金融專業的學生數量大增,學校也紛紛開設相關專業。結果沒幾年,金融專業的學生由于數量過多遭遇就業困難。現在,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面臨著相似狀況。相反,有些人報考了某些冷門專業,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發展。譬如,心理學一向比較冷,而近幾年心理咨詢師、兒童顧問等相關職業卻成了人才市場上的搶手貨。
2、選擇職業時。盡量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職業,不要拼命追逐那些已經炙手可熱的職業。成長性強的職業應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在市場上,與該職業相關的人才供不應求;其二,提供相關職位的企業,發展態勢大多蒸蒸日上,在政策方面擁有不少利好消息。具備這兩個條件的職業,勢必需要大量從業人員,呈現出“求賢若渴”之勢,很可能是下一個“熱門”。
3、行業時。選擇行業時可做一番調查分析,包括社會熱點職業的分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在當前與未來社會中的地位、社會發展趨勢對行業的影響等。再分析一下自己的人脈資源,包括在從事選定職業的過程中將同哪些人交往,這些人都屬于哪些行業等等,最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利于自己成長的行業。
此外,還要記住兩個原則:
1、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要和興趣愛好及個性特點相結合。熱門專業、職業、行業都可預測,但切不可因為追求熱門而強迫自己從事不喜歡或不擅長的職業。
2、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要努力把它做好。一份職業的前景如何,最大的決定因素并非是行業前景,而是自己有沒有用心去做,能不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現代社會專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就一定會有所建樹。